2011年底,郭建军辞去昆明一家国企的工作回到临河,开了一家专营民族饰品的小店。很多人问他:“一个80后大男孩初次创业,为什么要选择饰品行业?”他笑着回答:“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热爱,重要的是我的人生经历让我选择了这条路。”
8年前,郭建军考上了河南的一所大学,由于家境并不富裕,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。求学期间,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,赚些生活费,并到湖北、广西等地实习。
郭建军说,在南方求学的经历,对他选择经营民族饰品有很大影响。在外地,人们经常向他询问内蒙古的民俗文化。每每这时,他就觉得自己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,更为重要的是,大家都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。正是这一点,让他萌生了经营民族饰品的想法。
2009年7月,学习水利水电建筑郭建军大学专科毕业,凭借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,他荣获“优质毕业生”荣誉称号,并被昆明的一家国企聘用,从事工程安 全管理工作。
由于工作需要,郭建军先后到四川、陕西、新疆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生活。在不同的地域,他领略了不同的民族文化,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——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不甚了解,甚至一无所知,但提及西方文化、西方流行产品却很熟悉。
参加工作一年多,踏实、肯干的郭建军晋升为公司的副科级干部,有很好的发展前途。谈到辞职前内心的挣扎,郭建军说,他考虑了半年之久,终于2011年11月递交了辞职报告。
“如果我能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,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,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?要是这种宣传方式能以商业模式实现,能在传播民俗文化的同时创造财富,那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!”郭建军笑呵呵地说,现在想起来,他仍被自己当初的年轻气盛和敢想敢干的精神所鼓舞、所打动。每当遇到困难时,他总会扪心自问:梦想是什么,为什么要这样做……这些,都是他坚持下来的理由。
说干就干,回乡4个月后,郭建军经过反复考察和认真筹备,终租了一间15平米的沿街店面。租店面的钱是他工作期间积攒的。创业初期, 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。那段日子,他晚上借住在同学家里,白天一头扎在店里。为了省钱,他自己动手装修店面、组装货架。郭建军说,因为什么事都亲力亲为,所以小店的装修和货物陈列具有鲜明的特色,这也为小店招揽更多顾客打下了基础。
店面有了,郭建军背起背包去云南进货。他利用工作中积攒的人脉,很快找到了代表当地民族特色的饰品和工艺品的货源。饰品摆上了货架,小店顺利开业,郭建军松了一口气。
开业第 一天,小店门庭若市。“我清楚地记得,开业第 一天,营业额1000多元。顾客很认可我的饰品,当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,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……”凭借这间15平米的小店,郭建军赚到了创业路上的第 一桶金,为他后来扩大经营规模积累了资金。
在郭建军眼里,一个个精美的饰品都是鲜活的“生命”。每次摆货,他都小心翼翼的,生怕弄“伤”了它们。面对每一个前来挑选饰品的顾客,他都根据对方的年龄、穿衣风格和性格特征,耐心地介绍合适的饰品。看着一个个“宝贝”找到了主人,他的心里很满足。
为了扩大经营规模,郭建军关闭了这间15平米的小店,在大型商场里开了一家更大的店。
走进这家饰品店,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、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精美挂饰、种类繁多的云南特色小吃和清香扑鼻的正宗云南普洱茶……置身于琳琅满目的民族手工艺品中,优美的葫芦丝民谣萦绕耳畔,记者仿佛陶醉在云南的某个古朴的小镇。
郭建军认识到民族饰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,于是,他前往云南采茶之乡,“淘”到了养生健体、符合现代人健康生活需要的普洱茶和花茶,还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云南特色小吃,同时增加了饰品和手工艺品的种类,这些改变为他的饰品店招揽了更多的顾客。
如今,郭建军已经不满足于实体店销售,积极地开拓了网络市场,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。周边省市的经销商纷纷上门,寻求加盟。郭建军说,下一步,他想走加盟分销的路线,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,热爱民族文化。